近日,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对2021年度成都市“先进微型消防站”和“微型消防站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运营公司2号线东门大桥站微型消防站获评成都市“先进微型消防站”称号,安全管理黄俊鑫获评成都市“微型消防站先进个人”称号。
成都市“先进微型消防站”
东门大桥站
一个红色的柜子,里面装有战斗服、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装备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身着蓝衣“战士”反复训练中留下的青春“记忆”。这记忆里,有担当、有坚持,更有承诺——“重视安全,敬重生命”。2号线东门大桥微型消防站,是培养车站员工安全意识的“学堂”,是孵化消防人才的“基地”。
坚持技能提升,缔造业务尖兵
东门大桥微型消防站采用“新老搭配”的模式,业务精湛队员带领新队员练兵提技能,“上手”更快。除了每月定期训练外,还选送优秀队员到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轨道交通大队参加脱产培训,更加系统地学习消防理论知识,扎实锻炼实战业务技能,并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与全体队员分享,共同进步,实现消防业务技能的再突破。
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实战训练
东门大桥微型消防站以“理论 实战”为训练指导思想,创新应用“1 1 1”形式,培训中先进行“1次专题学习”,学习演练流程、岗位职责、注意事项等重要内容,在理论层面搭建课题立体框架;随后根据专题学习与桌面推演开展“1次实战”,全真模拟实操训练,以实践“消化”理论知识;最后要求“人人都要总结”,分析不足、互督进步,并有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形成争先干事氛围。
发扬模范作用,树立消防标杆
“人人学消防,人人懂消防,人人会消防”,东门大桥微型消防站的队员们不仅严格要求自身,还利用员工大会、交班会等方式,向站区员工宣讲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消防业务技能,带动身边同事们从“一懂三会”开始,向一名合格的蓝衣消防战士看齐。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站区其他员工努力学习,在各类消防应急事件中处置得当、应对及时,为线网的安全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消防是每一个站务人员必须要懂、必须要会的业务技能,不能有一点轻视和松懈,严于律己、扎实提升,才能防患于未‘燃’。”微型消防站队长但愿说。

成都市“微型消防站先进个人”
黄俊鑫
黄俊鑫于2012年7月进入成都地铁。作为一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全力推进公司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自2020年以来,黄俊鑫一直统筹公司微型消防站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满足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生产实际,着力研究加强公司微型消防站自防自救能力。
调整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公司2021年新建微型消防站44个,线网微型消防站数量达到145个。鉴于各站区均已所辖一定数量的微型消防站,他主动建议将原有的12个跨站区中心级微型消防站管理模式调整为各站区自行管理,开展培训、演练、应急处置及内部支援,通过调整管理模式,从机制上提升微型消防站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分钟响应,三分钟到达,五分钟处置”的要求。
统筹推动共建共联,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按照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他积极对接消防主管部门着力推进共建共联工作。针对车站发生火灾时,消防救援人员对车站环境、防排烟系统等不熟悉的情况,他统筹各运营分公司站区、机电车间,通过收集车站疏散通道、防排烟系统、消防灭火系统等基础信息,与消防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了适用于成都地铁的《地铁站调研信息登记表》。
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消防技能
他利用地面消防中队到各车站调研火灾进攻路线、熟悉轨行区环境的契机,积极协调统筹,加强了地铁站与地面消防中队的协同作战能力;针对微型消防站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他主动对接消防主管部门,组织各站区微型消防站队员进行脱产培训。2021年,共组织完成两批次的专项培训,通过半军事化的专业指导,所有参训队员学有所获,更加深了消防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融合。
增加物资装备配置,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随着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原有微型消防站物资配置标准已不能适应大线网需求。经过不断摸索,他在2021年牵头为锦江宾馆站等24个b类微型消防站增配灭火战斗服等物资,提升初期火灾处置能力。同时鉴于各换乘站只有单车控室配置有微型消防站装备,以及换乘站面积大、环境复杂及支援响应较慢的情况,他建议对35个换乘站补强微型消防站装备,并在场段、控制中心、车站新建微型消防站66个,进一步提升线网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支援响应效率。该项工作已纳入公司2022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正稳步推进中。
十年来,黄俊鑫和成都地铁一起成长,始终保持初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相信下一个十年,他仍是那个满怀激情,认真负责的地铁安全守护者。
后续,运营公司将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安全工作方针,筑牢消防安全防线,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推进并完成公司与消防主管部门的共建共联,利用微型消防站抓手,切实提升公司消防应急处置能力,保障运营安全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