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成都地铁经历过的“十大不可能” -ag8网址

2020-12-29

2005年12月28日,当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时,全城人激动不已。

成都人,终于迎来第一条地铁线路开工。

如今,成都已经开通运营线路13条(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400万乘次。地铁,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而成都地铁建设,也从2005年到2020年,走过15个年头。15年的地铁建设,浓缩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简史,成都从“车轮上的城市”,逐步转型成为“轨道上的城市”,地铁修到哪里,人们的生活就延伸到哪里。

那么,你知道吗?

在成都地铁建设的背后

是不断突破不可能

创造新的记录

现在

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长卷

一起回顾成都地铁经历过的

“十大不可能”

01.打破“不宜修地铁”的现实

对如今的成都人来说,乘坐地铁已经如工作、吃饭一样自然,地铁几乎可以带他们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但在最初,成都想要修一条地铁,着实不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申报轨道交通一期项目,因地质层是富水砂卵石地层,被专家一句“不适合”给浇熄了希望的火焰。

不信邪的成都,就要做“第一”,但刚到第一关,就遇到了大boss——石头太“硬”,地铁隧道挖掘使用的盾构机一顿猛攻后,依然在原地打转,隧道月均进度仅50米。

不过,成都人并没有气馁,开始努力修炼内功,跨领域、跨专业与近60家部门、机构合作。

最终,一门“上乘武功”练成了——全球首例土压平衡盾构掘进及相关技术

对于盾构刀盘的改进,使得其既能飞刀转石,又能稳固土层,打洞效率max。

这项技术诞生后,平均效率整整提高了4倍,达到200米/月!

这项技术在10余年的运用实践中,不断升级进化,终成绝技,并获多项国家专利。

与此同时,成都地铁还建立了全国首个“盾构姿态实时监控系统”,安全指数迅速飙升。

02.“模拟地铁”成就完美施工

2010年,地铁1号线刚开通的时候,吸引了不少人来体验尝鲜。从此,坐过地铁的人,都爱上了这种飞驰又畅通无阻的感觉。

住在龙泉的陈阿姨回忆说,地铁开通的那天,她专门坐着公交去坐地铁,可惜坐完以后还得面对上班之路没有地铁的现实。

曾经的地铁观光券

成都地铁深知陈阿姨们的烦恼,承诺要尽快把地铁带到成都更多的地方。

但是想把建地铁的速度提起来,地铁站台、机电、土建……哪一个工程都不好“啃”,参与团队众多,跨领域的融合之路走得非常缓慢。

对此,成都并没有埋头硬干,而是把目光转向了黑科技——bim技术

bim,即“复杂设计可视化模拟技术”,不懂的朋友,可以参照下《模拟城市》等模拟经营游戏,里面的建筑物都是数字3d模型,可以任意旋转、移动、调整、撤销,直到你觉得满意为止。

bim技术,就是把整个施工过程和最后成果,通过3d建模全程可视化呈现在电脑上,动动鼠标,大到整个架构,小到一根管线,都能精准安放。

从前bim技术,是房地产大佬们的专属。而成都地铁开全国先河,引入了bim技术,先在电脑上搭建虚拟地铁,把各个领域的问题集中在电脑上解决,再进入施工阶段,完美达成高效率低风险的状态。

2016年,地铁18号线,轨道交通工程bim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系统开始进行研发及现场应用。

技术成熟后,又在3号线二三期工程20多个站台全面推广,这项创新黑科技渐成燎原之势。

工程复杂?融合困难?

有bim技术在,不存在的。

03.拿下工程界的“奥斯卡”

成都地铁2号线工程是成都市贯穿中心和周边城区西北至东南方向的地铁主干线,线路始于犀浦站,止于龙泉东站,总长约42公里,设32座车站和2个车辆基地,最高运行速度80km/h。

但在建设过程中,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问题一点都不简单。

●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东西穿越高富水砂卵石地层和膨胀性黏土及泥岩地层。

●施工战线长、多次近距离穿越城市老旧建筑群等。

●工程实施重大风险源多、安全管理风险高。

▲成都砂卵石地层成为盾构施工的重大难题

聪明的建设者很快探索出一条属于成都地铁2号线的建设方法。

线路在施工中首创富水砂卵石地层施工期管片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与承压止水检验技术。

●研发了施工期结构力学分析模型和方法,提出了盾构隧道结构抗浮稳定控制技术,结构抗震分析解析方法、结构构造体系和防水综合技术等。

●解决了高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期止水失效、管片开裂乃至隧道结构失稳垮塌的难题,保障了施工及运营期结构安全。

同时,创建了高富水砂卵石地层城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综合技术。

●研发了土压平衡盾构的掘进模拟系统。

●发明了砂卵石地层的刀盘刀具优化配置与耐磨保护技术。

●形成了高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快速掘进施工技术。

●首创高富水砂卵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带压换刀成套技术。

●形成了砂卵石地层的泡沫改良技术。

另外,构建了城市特殊复杂环境下高富水砂卵石地层地铁盾构邻近建(构)筑物施工的安全保障技术。

●创建了邻近建(构)筑物施工安全预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形成施工安全预警技术。

●提出了双模式盾构掘进、三步式洞内注浆、动态地面加固、出渣量和地表监测值为双控指标的盾构下穿施工控制技术。

▲2号线荣获詹天佑奖

最终,成都地铁2号线捧回了工程界的“奥斯卡”——詹天佑奖,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的最高奖项。

04.线路难,站点也难的5号线

2015年,北起新都区,南至天府新区的成都5号线一二期南北骨干线开工建设。

其中赛云台站至北站西二路站区间盾构下穿火车北站两组复式交分道岔,与各个地铁、铁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态势,被称为“地铁无法逾越的区域”。

在这里修铁路,就等于在蜘蛛网中找直线,时刻都要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

再难也得修,在成都地铁人苦心钻研下,无法逾越的历史被终结,当双线安全穿越咽喉区时,成都地铁还顺便创了几个记录:

实现了国内首次盾构下穿运营铁路“零沉降”纪录;

攻克了“复式交分道岔零沉降控制”施工的历史性难题;

填补了中国地铁盾构穿越铁路咽喉区复式交分道岔群施工空白!

地铁5号线,不光线路难,站点也难,中医大省医院站的改造,称为“难度天花板”也不为过。

这里交通流量巨大,施工的同时要保证市民正常出行;紧邻老城区,建筑物众多,施工范围严重受限;涉及的管线包括燃气、自来水、通信、电力、雨污水等种类,错综复杂;中医大省医院站还是2、4、5号线的三线换乘站,相当于三个标准车站规模,一个车站需要分4个区域建设……

像哆啦a梦一样,成都地铁有取之不完的法宝来应对改造困境:

用“动态打围”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通过半盖挖车站解决占道施工的问题;采取移动作业场地高场地运用效率;使用水钻切割减少对建筑立面的破坏性和噪音污染……

就这样,中医大省医院站的改造在不“扰民”、不改变周边布局中圆满完成,就连时常经过的乘客都没察觉到这个站改造过。

▲中医大省医院站采用先桥后站、站桥隧合一技术施工

05.啃难啃的“硬骨头”

再说说成都第一条环线7号线,工程土建1标共包含三个车站及四个盾构区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其中九里堤站位于二环路北一段,周边交通流量极大,为7号线全线仅有的两个采用半盖挖法施工的车站之一,附属工程需要通过多次交通疏解创造施工条件;

火车北站位于火车站站前广场,为地下三层的1、7号线换乘车站,地域环境特殊,周边建筑物林立,人流量极大,车站主体受负三层下穿既有1号线结构施工及邻近万通商场局部暗挖施工影响,施工难度极大;

驷马桥站为地下两层的3、7号线换乘站,涉及大量的钢筋预留、孔洞预留工作;

九里堤站~府青路站区间全线总长约7127m,沿线穿越大量上世纪70、80年代老旧建筑物,为7号线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的盾构区间。

为全力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施工任务,建设公司提前进行全面统筹谋划,对施工场地周边进行仔细摸排,从车站周边每一个地块的红线位置、每一条道路宽度、行车流量,每一根控制性管线的直径、材质、走向,到区间穿越的各种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埋深、与盾构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全部了然于胸。

06.历时10天“9穿4”

9号线是中西部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全国首条一次性goa4标准建成并开通的全自动运行线路,全国首条开放驾驶室的线路。具有设备集成度高、功能设计复杂、各系统接口多、系统联动程度高、行车组织智能等特点,相较于常规线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9号线一期工程一路走来,离不开建设者的智慧。

先后攻克196处重特大危险源,盾构8次下穿既有运营铁路,下穿河流12次。

攻克了三线换乘站孵化园站这个难题(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史上建设难度和既有线改造体量最大的站点之一),实现了既有线安全运营与新线建设同步平稳推进。

其中,培风站—成都西站区间与既有4号线隧底最小净距仅3.65米,建设者采用双排大管棚 地面深孔注浆进行保护,严控掘进参数、精密工序衔接、精心保驾护航,历时10天完成穿越,“9穿4”的成功,为盾构近距离穿越地铁既有线隧道的管控积累了宝贵经验。

07.“上天入地” 穿机场

回顾地铁发展历程,10号线的开通,一定是无法被略过的时刻,因为它实现了成都人坐地铁赶飞机的梦想。

上天入地并不容易,想实现地铁与机场的无缝衔接,就要解决在不停航的情况下,下穿双流机场滑行跑道、停机坪。

双流机场下的富水砂卵石地层特征十分显著,又为这场“地下穿越”增加了新的难度。

有困难,怎么办?成都地铁又开出了灵丹妙药:

第一:提前做好停机坪下盾构带压开仓换刀的预案,顺利完成带压开仓换刀任务,实现一次性不换刀掘进1088米的奇迹。

第二:利用bim3d建模技术,类似于“乐高积木拆解法",盾构机拆解为小单元块体运出,再进行刀片的检测、维修和更换,完了之后,再运到地下进行组装。

“带压开仓换刀 组了再拆 拆了再组”,终于使得这个令人绝望的停机坪长度,被穿越,被征服。

10号线二期工程,创造了全国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第一次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长距离穿越“机场停机坪”与“滑行跑道”的地铁建设奇迹。

08.穿越国内最长的高瓦斯隧道

提起18号线,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牛气”,它的设计时速140km(在18号线、19号线共线段预留最高时速160公里的运行条件),是唯一穿越龙泉山脉的地铁快线,是推动东进发展的头部动脉。

然而就在18号线气势如虹向着龙泉山迈进时,问题来了。

龙泉山隧道共设2座斜井龙泉山含油气构造,隧址区发育褶皱2条、断层2条,受浅层天然气影响普遍,一个稍不注意的举动或操作都有可能引起爆炸。

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紧、协调难度大,是赤裸摆在成都地铁面前的难题。

然而,龙泉山隧道的长度占了整个18号线长度的六分之一,不征服龙泉山,何以谈东进速度。

成都地铁再一次迎难而上,使用了全方位、高科技技术监查。

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洞内施工人员随身携带便携式检测仪,进行实时监测;隧道内安装了自动检测感应器,能及时接受警戒信号通知洞内人员撤离;隧道内还配有专业通风机、专业通风工程师,稀释洞内的瓦斯含量。

工法工艺创新也在同步进行,“进出口同步掘进”法和“光面爆破”等大大提升了攻克隧道的效率,其中还有3项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即使是面对如此严苛的建设条件,成都地铁只进不退,18号线在今年9月如约而至。

瓦斯自动监控系统

09.15小时拆完一座桥

今年3月27日~28日,地铁13号线和10号线的换乘站——文翁石室站动工建设。

该站设在锦中跨线桥下,紧邻“彩虹桥”,人流车流量大、周边建筑密集,施工难度大、施工要求高,拆除难度不亚于用机械臂在市中心实施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

成都地铁仅用15小时,就将全长331.6m锦中跨线桥整桥拆除!在施工过程,成都地铁充分展现了如手术刀般的锋利和精准。

332人、53台液压破碎机、100余台配套机械设备同时启动。过程中,成都地铁采取了雾炮、淋水、喷淋等措施降尘,破碎机、洒水车、运渣车、救援车等设备全面就位,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看完此次拆桥记录过程的人都感叹:这哪里是施工,简直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机甲电影。

10.岁月静好的施工现场

有轨电车蓉2号线拥有者超高颜值,可谓成都一大独特的风景线。

但在光鲜亮丽背后,有轨电车蓉2号线依然逃不脱管线拆改的命运,在非首开段沿线就遇到了“硬货”。

这条线路穿越西南交大、电子科大、西华大学和郫都老城区等众多交通密集区域,不仅建设沿线交通疏解难度大,更有多处重大控制性管线如220kv电力线,管线迁改极其复杂。

还好,面对这样复杂的统筹,成都地铁早就有了经验。

首先是前期准备,成都地铁积极联合管线单位,深入研究重大管线迁改问题,提前梳理排除运营前管线障碍。

成都西站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站点:其站前桥主跨梁体需要支架现浇,相当于高架上混泥土作业。桥下面,就是进出站客流通行,安全风险极高。

对此,成都轨道集团提前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现场踏勘,邀请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桥梁专项施工方案,拿出了完美的技术方案:

两座桥梁,分别采用了型钢门式架保障客流通行、“铁丝网 防裂网片”作为保护铠甲,全副武装、全封闭作业,确保桥梁施工安全。

从那时,城西站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桥上疯狂施工,桥下岁月静好,互不打扰。

属于成都自己的“地铁速度”

2017年在建线路长度为446.3公里,2018年为375.3公里,2019年为433.6公里,2020年为394公里。成都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用“井喷”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在短短的十五年特别是五年来,每年的建设强度、建设里程、投资强度都位居全国前列。

加速成网战略实施以来,全体轨道人争分夺秒、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动员组织5万余名建设者,日夜奋战。最高峰580余个工点同时建设,170余台盾构同步掘进,平稳、优质、高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期间开通运营12条线路,完成投资2650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

今年12月18日,6号线一二三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5条新线开通,成都地铁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了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全体轨道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全面兑现了对广大市民的承诺。

成都轨道交通用拼搏、进取谱写了不一样的“地铁速度”,并不断在超大规模线网格局中,寻找跃升的新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在“十四五”末期,成都地铁运营及在建里程数达到850公里以上。目前成都地铁在建176公里,十四五期间,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争取申报150~200公里里程。届时,成都地铁总运营及在建里程数会超过850公里。

届时,2035年成都轨道交通发展的远景目标将改写市民的出行及生活——在中心城区内,以地铁作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承担市民总出行量的40%。

15年前,当地铁开建时,没有人会知道十年后这座城市地铁最远可以到达哪里。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地下这些编织成网线路的未来,它们看起来无可限量。

15年前,地铁对于成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存在,如今,地铁是成都每个人生活发展的重要场所。

我们见证着时代的巨变,而在我们不曾了解的历史里,有无数个闪闪发光的细节,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坚韧:

成都地铁改变了成都不宜修地铁的历史、打败了全球性地质难题、穿越了国内最长的高瓦斯隧道、创造了全国多个“首次”“首项”“首个”,终结了无数个“不可”“不能”。

成都地铁飞速前进的这些年,也是成都腾飞的黄金时间。

让我们相约成都地铁,去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编 辑|廖雪芝 明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