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0
早晨7:00,天蒙蒙亮,门卫黄师傅准点出现在9号线孵化园站的工地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台账……黄师傅将各类防疫用品摆放整齐,等待工友们入场接受检查……
这只是工地上的一个缩影,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样的画面每天都会出现。正是地铁建设者的坚守,才使一线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在保障工期的同时,更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成都轨道力量。
1、9号线孵化园站
9号线孵化园站是未来三站交汇的重要站点,东跨18号线,南穿1号线,既要暗挖通道,又要顾及既有线施工,可谓难点重重,囊括了所有车站修建的复杂工序。
戴口罩、量体温、填表格、酒精消毒……在疫情发生后,每位工人的进场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尽管步骤琐碎,大家执行起来却异常认真。
门卫黄师傅说,“其实这已经是第二道把关了,他们在每天早晨出宿舍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检查过一遍。”
黄师傅今年春节一直坚守在工地上,对他而言,即使工作量变大,也忙得心甘情愿。“进门这道检查很重要,我必须做好,这样大家才更放心。”每天,黄师傅要对进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实名制登记,他们凭劳务人员防疫上岗证进出场地,此外,每人每天还要登记个人健康信息、测试2次体温。
黄师傅说,以前进场的工人需要工作证和安全帽,现在必须要佩戴口罩、测体温、实名制登记,现场还设置了专用垃圾桶,废弃口罩定点在这里处理。
不光是人,来往的车辆也同样如此。门口准备的消毒液会向车辆轮胎喷洒,尽量减少外来灰尘和可能携带的细菌,全力保障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非常时期,平安度过,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在工地上,每天的8:30和14:30,都配备有人员对工地上进出口、办公区域、卫生间、库房、门岗亭等地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并建立消杀台账,详细记录了消毒区域、消毒物品、消毒人和检查人。
平日里普通的工作牌也升级成劳务人员防疫上岗证,该证件是每位工人和管理人员在接受过安全教育后,登记了工种、进场时间、防疫教育、在蓉居住地址等健康情况后,加盖公章形成的上岗证,持证者方可入场地工作。
疫情当前,孵化园站加大了现场安全质量巡视力度,严格把控机械安全和人员高空作业安全,工地管理人员杨昌义和工地上129名工人、54个管理人员共同抗疫坚守,积极推行节后的工地生产。
他说,在成都工作离家很近,家里的孩子今年要高考了,希望这场疫情快点结束,自己会持续坚守在建设一线的岗位上。
负责保障后勤的组长李玉银,带领着10多个人为场地做后勤工作,修围挡、清扫路面、管线保护,24小时2班倒,随时巡逻整个场地。“现在疫情期间,我们做的事更多了,但为了全体工友的安全健康,做得再多都值得。”
2、18号线锦城广场站
18号线锦城广场站位于环球中心对面,天府大道东侧,车站为地下四层层岛式车站。疫情来临时,该站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安全施工。
建立人员台账、设置隔离点、储备大量防疫物资……18号线锦城广场站在疫情来临之际,立刻行动了起来。100kg 84消毒液,1300个口罩,3个红外线体温计,现场储备的防疫物资充足,大家的安全健康也有了保障。
每位进场的人员都会测量体温、登记个人信息,一旦发现疑似疫情患者,立即对其进行有效隔离,施工、办公、生活区域每天也会有不低于3次的全面消杀。此外,现场要求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广泛张贴宣传横幅、标语,加强人员防疫宣传教育。
3、6号线三官堂站
6号线三官堂站位于顺江路、龙舟路与三官堂街交叉路口南侧,紧邻锦江,车站主体已于2019年底封顶,现阶段正进行车站附属外挂a出入口及1号风亭结构施工。
3980只口罩、消毒液40l、温度计6支……三官堂站的物资储备让建设者们能安心工作,在这里,每天都有工作人员监测宿舍卫生通风及环境卫生,对现场人员测量体温,保证人员防护到位。
每日两次对办公区、食堂、施工区、机械设备等进行消毒,让建设者们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疫情防控小组还编制了《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包括日常防疫的要求和应急处理机制等内容,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疫情防范思想意识。
针对各位返岗的人员,站点设置了动态台账,每位工作者都写明了包含春节出行目的地、返回时间和方式,入蓉体温等信息,并动态更新,全力保障大家的安全健康。
4、“青年突击队”
疫情发生以来,地铁建设迅速成立了4支90余人的青年突击队,广大青年职工积极奋战在防疫第一线。
作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王兵毅然放弃春节休息时间,带领30多名队员,建立疫情防控组织机构,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做好各项防控准备工作。
除了做好常规的安全生产检查,职业的习惯让他必须亲自检查每一道关口,精心把控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如检查防疫工作组组建、应急预案运行情况,监督施工人员进出信息登记、温度测试等工作规范性,筹备口罩、消毒液等物资,每日详细了解所有人员身体状况并及时上报成了每天必行的工作任务。
“虽然连续两个春节没有回家陪父母和家人过年了,但在这个特殊时刻,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安健康度过,我会全力以赴,坚守在建设一线保障大家施工安全。”
除了在地铁建设一线坚守的工作者,还有不少在后方努力工作的地铁人。
昨日,成都轨道集团上线了一款居家抗“疫”的学习神器,让广大工作人员在家抗“疫”的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课堂”远程学习充电,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堂课《管理服务型业主代表的使命》,参训覆盖率就达到99%以上。
首批课程主要涉及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土建现场管理、机电安装与装修现场管理、招投标、规划报建和初步设计、档案管理、法律知识等,为期六天,共计24门课程,每节课时长45-60分钟。
讲师在家授课,学员在家学习。这种灵活办公、随时充电学习的方式,让日前在家抗“疫”的小伙伴大大点赞,既不耽误工作,又能自行选择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课题,这样的网络课堂今后还将多批次、多主题地持续开展下去。
像王兵这样勇挑重担的建设者还有很多,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全力保障建设工地上的疫情防范工作。当前,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阶段,成都地铁的建设工地,全力抓好各项保障工作,以防疫为前提安全平稳推进工程进度,全力确保“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突破500公里”庄严承诺,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成都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轨道力量!